九游网最新公告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九游网最新公告 > 新闻动态 > 解放战争中最“曲折”的一仗

解放战争中最“曲折”的一仗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08

这一仗,国共双方都有机会,但都出现了连连失误,或经历意外,是为“曲折”。

曲折中求胜,就看谁的反应快,决心大,纠错能力强。

本文影视截图均来自电视剧《大决战》

整个解放战争期间,毛主席都有一种成竹在胸的气魄,他在下达作战任务的时候,常以建议或商量的语气与各前线指挥官沟通。但这一仗,主席发出了“如被突出,由你们负责”的严令。

这一仗发生于1948年12月,是平津战役的第一场大规模战斗:新保安战役。

这场战斗,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出现过,不算陌生。

但新保安战役的“看点”不仅仅在于战役本身,还在于它可以解读整个平津战役的大布局,以及战役前期那段一错再错,扣人心弦的“曲折”历程。

01

三大战役是个整体

解放战争第三阶段,国民党军有六个主要的军事集团,分别是:卫立煌、刘峙、傅作义、阎锡山、胡宗南、白崇禧。

三大战役中与解放军对阵的,是前四个。胡宗南被彭德怀拖在西北,白崇禧镇守华中。白部的黄维兵团参加了淮海战役,不过那也是因为蒋介石的越级指挥。

卫立煌集团在东北覆灭后,中共原本的计划是“先阎后傅”,也就是从西往东打。

这很好理解,因为阎锡山是孤守太原,而傅作义在平津有50万大军,不仅数量超过了解放军华北部队,而且以往对解放军的战绩也是胜多败少。

所以,要打傅作义,得等到东北野战军入关方能有胜算。辽沈战役在11月初结束,东野的正常休整期应该在三个月以上,中央军委只给了一个月,但也要到12月中旬左右才能入关。

东野未到时,就先解决较弱的阎锡山。10月5日,徐向前、周士第的华北第一兵团发起了太原战役。

但太原这个地方,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之地,一个多月过去了,没能打下来。毛主席曾考虑将杨得志、罗瑞卿、耿飚的华北第二兵团和杨成武、李井泉的第三兵团都投入到太原,以期迅速解决战斗。

但这个时候“意外”发生了:淮海战场的破敌速度超过了预期。

三大战役是一个整体,国民党已失东北,如果淮海战场又被迅速全歼,“夹”在中间的傅作义集团就陷入了绝境。那么,他就有可能要南逃,这是中共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。

于是,战争史上难得一见的场景出现了:围而不打。

不仅华北战场的太原、归绥等地不打了,淮海战场上对最后的杜聿明兵团也是围而不打。

目的只有一个:不要让傅作义太早地“陷入”绝境。

02

一字长蛇阵

虽然暂时未陷绝境,但傅作义也明白,这是迟早的事。能救这个“局”的,大概也只有传说中的美国出兵了。

那傅作义该何去何从呢?

老上司阎锡山给了傅作义三个建议。

上策:修一万个以上碉堡,阻止林彪入关;中策:守住北平、张家口、包头一线,与山西和西北马家军成掎角之势;下策:固守北平。

蒋介石的国防部也给傅作义提了两个方案。

一是南下打济南,然后加入淮海战场,作战不利可撤至江南;二是直接走海运南撤。

不难看出,阎锡山和蒋介石的建议,其实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。

最终,傅作义既没有采纳阎锡山的上策,也没有南下,而是摆出了“一字长蛇阵”:东起滦县,西至张家口,长达600公里,防御重点是北平、天津、塘沽、唐山和张家口。

这是傅作义复杂心态的体现。

他不愿南下,尽管蒋介石给了许多承诺,但历史证明,非嫡系的他一旦南下,大概率会被蒋介石吞并。但他又不能轻言放弃平津,因为海路确实是最安全的撤离通道。

东边不能放弃,西边也不能,因为那是他起家的地方,他的嫡系部队都是子弟兵。傅作义曾与何应钦说,实在不行他就带着基本部队到绥远去打游击。

一字长蛇,两头都顾,也算可进可退,没什么不可以。

只不过蒋介石和傅作义都料错了一件事,林彪的东野入关不是在来年,甚至不是下个月,而是在辽沈战役刚结束的11月。

完全超乎正常的军事规律。

03

张家口

张家口原本是晋察冀解放区的首府,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,就被傅作义攻占了。

绥远是傅作义的发迹地,北平是他现在的驻地,而连接北平和归绥(绥远的省会,今呼和浩特)的平绥线,中间的要地便是张家口。

张家口以东,即为平绥线的东段:平张线。一字长蛇阵,沿着平张线铺开。

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指挥的平津战役,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东北林、罗、刘的意见。比如“围而不打”策略定下来后,中央原本还是计划打太原,因为那里毕竟不是傅作义的地盘。但林罗刘建议太原也不用打,中央又问过徐向前的意见后,最终决定不打。

11月23日,东野80万大军开始向关内挺进。

第一步该怎么打?林彪的建议是打“蛇头”,用东野先遣兵团(程子华、黄志勇兵团)包围唐山守敌,以防他们南撤至塘沽或天津。

但主席认为不妥,因为先遣兵团兵力不够,不能彻底切断傅作义的海上退路,反而会打草惊蛇。

那怎么打呢?主席又出惊天一招:打“蛇尾”,引“蛇头”回援。

“蛇尾”就是张家口,这里对傅作义来说太重要了。

这就是后来聂荣臻说的:“毛泽东同志发起平津战役,文章是从西线做起的。”

从张家口沿平张线往东,依次有这样几个要地:宣化、下花园、新保安、怀来。而怀来又靠近北平外围的天然屏障八达岭。

奉命包围张家口的,是从归绥撤回来的华北第三兵团,战斗于11月29日夜打响,第一步即切断了张家口与宣化之间的联系。

驻守张家口的,是傅作义的得力干将孙兰峰,守军4万余人。

孙兰峰急电傅作义,并称共军“来势凶猛,重兵包围”。要不要救张家口?傅作义不是没有犹豫过,但还源于他对“东野入关”的错误判断,傅作义最终决定,救!

不仅要救,还要派出最精锐的部队去救,因为,那样才能速战速决。

这支精锐部队就是傅作义起家的35军,现任军长郭景云。

毛主席这招“打蛇尾”见效了!而且还诱出了傅作义的王牌部队,如果能围住35军,那傅作义将更难下定南撤的决心。

35军分乘400多辆汽车,第二天就火速赶到了张家口。为了策应35军,傅作义又将驻守昌平的104军调至了怀来。

12月1日黄昏,第三兵团一纵又切断了宣化和下花园之间的铁路线。

平津战役的开局,关键在平张线,平张线的关键在张家口,张家口的关键在能否围住35军。

这便是新保安战役的背景。

04

失误连连

新保安战役的布局阶段,华北第二、第三兵团,以及东野先遣兵团,各有一次较严重的失误,而傅作义在一开始就对整体战局发生了误判,35军军长郭景云更是失误连连。

我们先来看一下解放军三支兵团的部署,简单来说就是沿着平张线层层堵截。三兵团包围张家口,并在张家口至宣化段阻敌;二兵团控制宣化至怀来一段;程黄兵团截断怀来至北平的退路。

程黄兵团:在密云消耗了两天

程子华、黄志勇的东野先遣兵团,于12月4日收到了中央军委的作战部署:往怀来方向急进,切断怀来与北平之间的联系。中央规定程黄到达平张线的时间是12月8日。

程黄兵团急行军南下,需要渡过潮河与白河,如果不歼灭控制这一带的密云守军,兵团的辎重车辆将难以通过。

侦察情报显示,密云守军只有一个保安团,于是程黄决定顺手攻取密云。

但意外发生了,外围战打响后,密云周边又有三个团的国民党军退缩至了城内,一下子变成了四个团驻守。

本以为可以顺手打掉的密云,变成了攻坚战。

密云最后被攻破,但消耗了程黄兵团两天的时间。是意外,但也是失误。

毛主席后来在电文中是这样总结的:你们自己则不以后卫军打密云,而以先头军打密云,致耽搁时间。

02

傅作义:致命的“一天”

35军抵达张家口后,轻松“击退”了解放军的华北三兵团。

实际的情况,是因为毛主席电令杨成武:“不重在歼灭,而重在包围”,所以三兵团一直在张家口外围和35军“兜圈子”,不打也不撤,以拖住敌军为目的。

12月3日,张家口附近已经没有解放军的踪影了,郭景云决定第二天返回北平。

但就在此时,北平“剿总”来电,让郭景云暂不要动身,因为傅作义要来张家口和他会面。

傅作义是来部署如何放弃张家口的。

4日这天,密云的战斗已经打响,换言之,傅作义已经捕捉到了东野入关的信息,但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:解放军的首攻目标是北平。

所以,傅作义虽然已经决定放弃张家口,并将35军调回,但他并没有意识到危机会在西线爆发。

就这样,35军出发的日期因傅作义的到来而被延后了一天,造成了致命的后果。

03

三兵团:一错再错

35军在开始撤离之前,华北三兵团就出现了误判:敌人向西逃窜的可能性更大。

因为当时多路解放军部队都在往平张线调动,所以三兵团认为35军不会冒险东进,而会选择向绥远方向撤离。

于是,三兵团将两个纵队部署在了张家口以西,在东边只留了第一纵队。

35军开始撤离后,一纵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个大失误。

一纵一直防守着张家口和宣化之间的沙岭子,因为之前的连续阻击,所以出现了较大的伤亡,于是决定放弃沙岭子阵地,把部队调到两翼监视张宣线。

所以当35军的大规模机械化部队东出张家口后,一纵已来不及建立稳固的阻击线,被敌人一冲就破。

主席给三兵团的来电非常严厉,用了“何以你们置若罔闻?”这样的反问句。

12月6日,三兵团重新占据了沙岭子,完成了对张家口的包围,并解放了宣化。

但35军,已绝尘而去,这个时候,从宣化到怀来,可谓“一路畅通”,因为二兵团和程黄兵团都还没有到位。

04

二兵团:晚到了一天

中央军委给二兵团的命令是:于6日夜或7日早在下花园、新保安线上抓住35军…

但这已经是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了。二兵团赶不到的原因,既有主观上的,比如没有充分理解局势发展的紧迫性,也有客观上的,比如电台出现故障,冬季渡河困难大等等。

这个时候,人民战争的威力又显现了出来,35军并非“一路畅通”,因为公路被当地民兵挖断了…然后又遭到了冀热察独立团在鸡鸣驿的阻扰。

等到35军赶到鸡鸣驿,已是黄昏时分,这里离新保安只有10公里。

郭景云是傅作义的爱将,颇为自负,他不怕正面打,但也怵解放军的夜袭伏击战,所以决定不走了,在鸡鸣驿宿营。

35军在鸡鸣驿睡大觉的时候,二兵团的一支部队赶到了新保安,不过只有一个旅。

四纵12旅原本就在新保安附近执行牵制任务,接到兵团部命令后,连夜赶到新保安,挖筑防御工事。

兵团政委罗瑞卿在电令中说了这样一段话:

如果让敌第35军从我们手里逃过新保安,与怀来的敌第104军会合,那我们第2兵团是交不了账的,将会铸成历史大错。

12月7日拂晓,35军前卫部队遭到了12旅的顽强阻击,一直打到中午,12旅主动撤离,抢先占领了新保安。

一个旅是不可能“硬挡”35军的,所以12旅用了一昼夜的时间,在新保安以东构筑了纵深8公里的三道阻击阵地。

35军攻下新保安后,在12旅的阻击阵地上又前进了4公里,然后,太阳下山了…

就这样,12旅为二兵团争取到了关键性的一天,这才让郭景云在张家口“丢失”的那一天变成了“致命”。

05

郭景云:一错到底

天一黑,郭景云决定在新保安宿营。

35军副军长王雷震提出要连夜赶往怀来,郭景云原本被说动了,但临到出发时又突然变卦,决定明天再走…

12月8日拂晓,二兵团主力在徒步涉过薄冰覆盖的大洋河后,终于赶到了新保安地区。

同时,三兵团和东北先遣兵团也陆续赶到,把新保安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。

35军突不出去了,郭景云索性固守待援,他不相信傅作义会不救35军。

傅作义派出了104军和16军西进救援35军。指挥官是104军军长安春山。

安春山和郭景云素有矛盾,而且更离奇的是,35军译电员把安春山任命书中的“西部地区总指挥”译成了“西部收容总指挥”,这大大伤及了郭景云的自尊心…

35军并非完全没有生机,9日这天,安春山的部队一度突进至离新保安不足4公里之处。但郭景云竟然仍按兵不动,还耍小性子般地对安春山说:

傅总司令要你来解新保安的围,你的部队就应该打通道路,到新保安城来接第35军。不然,我就不走。

12月10日,东北先遣兵团切断了104军的退路,安春山化妆成乞丐逃回了北平。

12月22日,解放军对新保安的总攻开始了,一错到底的郭景云自杀身亡。

新保安战役,其实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:成功路上,不可能永不犯错,这个时候,“纠错”能力成为了致胜关键。

一句老话:亡羊补牢,为时未晚。